三峡大坝作为举世瞩目的大型水上基建工程,自2006年建成至今,水位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,因此成了各类水族的天堂,那么时至今日,三峡水域中的鱼类长到了多大呢?
大家都知道,三峡及其周边附属水利工程位于我国湖北省境内,是当代水利建设教科书级别的存在,建成后的三峡大坝水位一般保持在175米上下,干旱时也超过了150米,超高的水位基础使之成为了天然的巨大水库,从竣工后我国就提出了明确指令,为了维持当地生态平稳,不可随意在相关流域进行捕鱼作业。
因此水库中的鱼类拥有了良好的生存条件,可以自由地繁衍生息,如今十多年过去,这里的鱼类体积也有了明显变化,首先我们先从长江流域内说起。全长近6400公里的长江位居世界第三,凭借着庞大的水量和流域面积,自然少不了各类的鱼类资源。据统计,长江的淡水鱼种类数量排在我国前列,不少于420种,像中华鲟白鲟这类稀有物种都是长江里的常客,同时,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鲤鱼鲫鱼在长江中也大量分布。
从2020年年初开始,我国下发了长江十年禁渔令,得到二次保护后,生活在三峡水库中的鱼类自然又多又大。而众多鱼类中,最让大家关注的一定是因为稀少而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中华鲟,前几年,我国渔民就曾在长江航道北部捕捞到一条,体长3.3米,重达350公斤有余,当时渔民夫妻俩差点被它拉下水,事后发现数十米的渔网都被划破,渔船也被拉拽了十多米,专家对该情况给出了解释称,可能是这条鱼因为产卵需要途经此处,正好游到了渔网里。这里还要为大家说一下中华鲟的产卵习性,每年秋末冬初,中华鲟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到金沙江一带产卵,这一过程持续三千公里,但由于三峡的修建,中华鲟路径受阻,看到其数量下降后,我国特意修建了鱼体,协助中华鲟完成产卵任务,同时还加大了人工饲养,成鱼再放生到江中,以此来维护物种的数量平衡。
除中华鲟外,三峡水库中还有很多其他大型鱼类,比如我们熟知的青鱼,电视报道中就曾提到过渔民捕捞到两百公斤重的青鱼,这还不算是最大的,要知道青鱼年体重增长可达25公斤,所以区区四百斤的确不足为奇。同样,渔民还捕捞过三百多斤的鳙鱼,位置就在重庆周边的长江支流,据说当时的渔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鳙鱼,甚至一度将其看作是水怪,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除了鳙鱼,三峡水库中还有另一种被人们称为水怪的鱼,鲶鱼,您可能会为,日常中我们也吃过鲶鱼,肉多刺少,蛋白质丰富,为什么会被成为水怪呢?其实关键就在于鲶鱼的寿命,据说寿命最长的鲶鱼可达70岁,更为恐怖的是,不同于其他鱼类到了成年体型基本稳定的生理特征,鲶鱼可以做到边吃边长,而且年龄越大,生长速度越快,加之生命力顽强,特殊的头部外形,人们将鲶鱼比作水怪也就无可厚非了,据当地渔民介绍,仅需十年,鲶鱼就能长到几十斤重,水库中300斤以上的鲶鱼比比皆是。而且在我国颁布十年禁渔令后,三峡水库中的鲶鱼在十年后涨到什么程度真的不敢想象。
通过几种鱼类的介绍,相信您也看出了,三峡水库中的鱼类在超高规格保护的情况下,长到几百斤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。
时至今日,三峡已经建成17年,凭借着超凡的汛期防洪拦水优势,为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大保护。一到干旱时期,还能放水缓解生态压力,成为实实在在的大国重器,即使因为三峡的修建的确影响到了周边鱼类的生存状况,但我国一直在积极采取大量可能措施,还他们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,为鱼类多样性上了一道保护锁。
华奥汽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