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利川八年 深山仙药苦炼

圣罗兰包包

  全媒体记者张宝训通讯员牟冬萍

  5月23日上午10时10分,被誉为“黄连之圣”“天麻之父”的药用植物学家徐锦堂在北京逝世,享年92岁。

  对于恩施人来说,徐锦堂可谓是老熟人、大恩人。1958年,徐锦堂来到利川市佛宝山,潜心研究黄连和天麻种植。他这一坚守,就是8年。

  南朝江淹所著《黄连颂》中,黄连被称为病酒之仙药。通过在利川栽培研究,徐锦堂推出“徐锦堂栽连模式”,结束了几百年来毁林栽连的历史,推动连、粮、林、畜“四丰收”,让许许多多利川农民因连致富,利川因此获得“中国生态黄连之乡”美称。通过在利川培育天麻,他首次实现天麻的人工栽培,实现“野转家”。

  斯人已逝,精神长存。孟夏时节,在他曾经工作、生活过的佛宝山上,黄连苗绿油油的,长势旺盛;天麻种子有的已破土而出,茁壮成长……

  扎根8年

  脚印嵌在利川大地上

  “很突然,无法接受……”听到噩耗,77岁的汪仁富正在地里干活,手里锄头脱了手。

 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说话平易近人……汪仁富仍然记得徐锦堂到佛宝山的那一天。当时,汪仁富是原佛宝山药材场科研所职工,负责研究黄连和天麻种植。汪仁富比徐锦堂小10来岁,将他当老大哥一样,时常在一起工作,彼此间成为良师益友。

  佛宝山黄连种植历史悠久,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。“天麻是个宝,栽了就会跑。天麻是山怪,栽了就不在。”当时,天麻无法进行人工培植。刚刚从山西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的徐锦堂来到佛宝山,带来了一场影响全国黄连和天麻种植的技术革命。

  汪仁富回忆,佛宝山虽然种植黄连比较早,但是方式传统,将黄连种子撒在山坡上,待它自然生长发芽,成活率低、产量低。几百年来,农民一直沿袭毁林搭棚栽连的方法,每种一亩黄连,需要10立方米木材,大约要砍伐3亩树林。

  黄连种植全靠天收,搭棚带来生态破坏……徐锦堂决心扎根佛宝山,一改传统种植模式。当时,徐锦堂已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。回京后,他主动请缨,重回湖北利川和四川黄连产区。

  在黄连和天麻的幼苗旁,徐锦堂手持钢卷尺测长度,掰开草丛细数叶片数量,一待就是半天。不论刮风下雨,他每天步行5公里,到试验田查看生长情况。连续5年,天麻培育失败,徐锦堂又重新找地试验,调整思路,不言放弃。

  徐锦堂扎实的工作作风,给汪仁富留下深刻印象。汪仁富回忆,为了弄清黄连在不同肥料下的生长对比,徐锦堂撸起袖子,揭开木板,手伸进粪池掏粪。

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原佛宝山药材场副场长邱先林介绍,通过徐锦堂潜心研究,黄连种植实现三大突破。用黄连种子湿沙棚贮和精细育苗技术,改变了过去黄连育苗靠天吃饭的尴尬,而且成活率高,幼苗肥壮;从少用或不用木料的简易棚栽连,到林下天然棚种植,再到与玉米套种,还成功试验牲畜和人粪做基肥,彻底改变了毁林栽连的传统方法,保护了生态环境。1965年,探索出“天麻有性繁殖—树叶菌床法”,家栽天麻首次获得成功。1978年,徐锦堂研究的野生天麻变家栽技术,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;1980年,该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。

  从事药用植物研究50余年,徐锦堂在黄连、天麻及猪苓的栽培技术和理论研究上贡献突出,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彻底扭转了这些药材长期紧缺的局面,对中医药行业发展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、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  热爱利川

  他说自己是一名利川人

  “虽然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做药用植物研究工作,但我更是一名利川人,我热爱利川。”2007年,中国利川第二届黄连论坛在武汉举行,徐锦堂在报告中饱含深情地说。会上,他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近年来精心总结的黄连生态栽培技术。

  至今,“中国黄连利川论坛”已举办很多届,徐锦堂从未缺席过。为推广天麻培育技术,他还编撰了《仙药苦炼》等书籍。

  时间回到2003年,利川市举办首届“中国黄连利川论坛”,阔别利川近50年的徐锦堂重回佛宝山。故地重游,徐锦堂与老乡拉家常,回忆共同度过的岁月。虽然年过七旬,头发已经花白,但徐锦堂精神矍铄,多次钻进黄连棚考察,耐心讲解黄连种植技术。

  2004年11月,“利川黄连”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家论证会在北京举行,徐锦堂作为专家,为利川黄连产业不遗余力地鼓与呼。同年11月,徐锦堂发起的“利川黄连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”成果鉴定会在京举行,成果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等专家的一致好评。

  多少年来,徐锦堂为利川黄连发展奔走,为当地建言献策,让苦黄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“良方”。鉴于其的卓越贡献,利川市人民政府授予徐锦堂“利川市荣誉市民”称号。

  “佛宝山农民富起来靠黄连,发展黄连靠徐锦堂。”汪仁富介绍,黄连从原来每亩百来斤的产量,跃升到每亩1000多斤,且收获黄连之后,身后是一片茂密的树林。

  2018年底,徐锦堂来到“中国黄连第一镇”建南镇,为当地连农进行技术指导。田间地头,一位白发老者蹲着身子,详细讲解种植要领,对连农的提问有求必应、知无不言。对此,繁荣村党支部书记吕碧权印象深刻。他说:“徐教授从用药、用肥等方面支招,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黄连病虫害难题。”

  正是有了种植技术的突破,利川黄连才有了长足发展,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相统一,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。2010年,中国中药协会授予利川市建南镇“中国黄连第一镇”称号。2010年,“利川黄连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,品牌价值5.99亿元。2011年6月,利川被授予“中国生态黄连之乡”称号。利川黄连成为全国首批《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》9个品种之一,2012年6月,中国中药协会为利川颁发“黄连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”证书。2021年5月,“利川黄连”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,已顺利通过省级评审,即将送农业农村部参加部级专家评审。

  目前,利川市黄连种植面积稳定在11.7万亩,年产干黄连4000吨,综合产值近2亿元。

  薪火相传

  助“利川黄连”叫得更响

  5月25日中午,在利川城区“黄连之圣”徐锦堂塑像前,湖北香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30多名员工面向塑像三鞠躬,并一一献上寄托哀思的菊花。

  这尊塑像立于2003年。为铭记徐锦堂汗洒青山、倾情利川、造福百姓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,在邱先林等人倡议下,419个单位和个人积极捐款打造塑像。

  “解决生产难题是我一生的追求。”徐锦堂生前好友介绍,他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。正是有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,才支撑徐锦堂扎根深山,取得了一项项技术创新。

  国士远去,精神长存。精神犹如一颗种子,将深深种在人民群众的心里。从连农到地方党委、政府,利川市从上至下形成接续奋斗发展黄连产业的群像图。

  利川市佛宝山生态综合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正是有了徐锦堂的技术突破,才有了今日“利川黄连”的辉煌。下一步,开发区将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,修复土壤,提升黄连品质,认证有机黄连,通过“合作社建基地+科研院校机构研发精深加工产品+集体经济与市场主体合作”模式,共建黄连产业链。

  “徐老的功德造福了利川连农,也促进了利川黄连产业发展,我们新一代黄连人要继承和发扬徐老艰苦卓绝探索科学的精神。”湖北香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林深有感触。据介绍,该公司将对主打产品香连片进行二次开发,要将黄连的功效和作用运用到极致,造福人民,不辜负徐锦堂对利川连农的期望。

  “必须发扬徐锦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将利川黄连的产量、品质和价值做得更好,带领更多连农走上小康之路。”湖北楚盛堂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诚介绍,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,公司建起新厂房,每年为近400户连农加工黄连减免费用。

  “必须像徐锦堂教授一样,几十年如一日,坚守务实与创新,将新技术运用到黄连种植和生产上。”种植大户刘磊大学毕业回到家乡,带领乡亲发展黄连产业。

  通过黄连论坛,利川市传承馆工作人员田赤结识了徐锦堂。几次交往后,田赤被徐锦堂的钻研精神和利川情结所折服。惊闻徐教授去世的噩耗,田赤深夜作诗,以表哀思:情系仙草,一缕精魂返佛宝;梦回药园,三巴百姓哭神龙。

  恩施道地药材:利川黄连

  □李朝旺

  “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”,这句民谚说的是黄连的味道很苦。“良药苦口利于疾”,说的是以黄连为代表的苦味药的功效。黄连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草药,因其生长在高海拔地区,喜荫怕晒,凝聚了土壤中的阴寒之性,成就了独特的大苦大寒之特点,具有显著的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特点,被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晚清时期的著名医家徐大椿在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中记载:(黄连)味苦寒。主热气,除热在气分者。目痛,伤泪出,明目,除湿热在上之病。肠、腹痛下痢,除湿热在中之病。妇人阴中肿痛,除湿热在下之病。久服,令人不忘。苦入心能补心也。

  黄连又有王连、味连、川连、鸡爪连、雅连等别名,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黄连喜寒冷湿润的环境,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米至1900米的山谷荫蔽密林中,主要分布在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等地方。我州利川、恩施、巴东、宣恩、鹤峰等高山地区均有栽培,属川连产区,是我州的主产道地药材。

  中国是世界种植黄连最早的国家,我州利川市也是中国种植黄连最早的地区之一,称为利川黄连,其形似鸡爪,故称鸡爪黄连,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。1976年,利川被定为“全国黄连基地”,2004年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2015年获“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”,面积、产量、品质均居全国之首。

  利川黄连种植始于唐代,公元742年(唐天宝元年)《元丰九年志》载:“施州(即后之恩施)上贡黄连十斤,木药子百粒”。从唐至清,黄连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。

  历代的医药家都对黄连有很高的评价。如南朝陶弘景曾有“久服长生”之说。明代的《本草经疏》上说:“黄连为病酒之仙药,滞下之神草。久经所至,各有殊功。”黄连疗效卓著,在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两书中,有黄连的方剂多达260余种。

  黄连,根叶花须,全身都是宝。在现代科技的引领下,对黄连系列产品向纵深研发,开发出黄连面膜、黄连牙膏、 黄连花茶、黄连卫生巾、洗发乳、沐浴露、黄连花露水等系列产品。

  (作者系利川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药师、总工程师)

(文章来源:恩施日报)

上一篇:
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