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军嫂探亲记王志恒
十五的月亮,照在家乡照在边关,宁静的夜晚,你也思念我也思念。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,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……
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,情不自禁地便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我们在雪域高原守边关的岁月。
那时西藏交通通讯十分困难,数万边防部队的给养,一是靠青藏川藏两条钢铁运输线。二是靠多个汽车团的战友们常年奔波在雪域高原上。通讯更是困难,一般县设邮政局,邮政车无固定行车时间,个别边远县未开通邮电业务。干部战士和家中通一次信,来往通常需两个月,个别边防点甚至需半年至一年。看到的报纸多是一个月以前的,1963年以后,每个连队才配备了一个红灯或熊猫牌收音机,以供部队收听新闻。由于交通困难,干部在职工作满两周年,才可回内地休假一次,假期三个月。战士超期服役即三年后,才能輪流回乡探亲一次,假期30天,一般服役5年左右才可探亲。由于部队驻地边远高寒,交通不便,长期处于野战环境,钻山沟住帐篷,无正规固定营房。因此干部战士家属极少来队探亲。偶尔有个别来队,也多在夏秋两季。
六十年代干部休假回内地,都扛着铺盖卷,搭乘汽车团运送物资的往返車進出藏,七十年代后沿途兵站才配备了被褥。军区通往西宁和成都的班車,每半月有两辆对发一次,乘坐者大部分是军区机关和驻拉薩部队的干部战士,其他人员想坐须住招待所排队等数十天甚至几个月,贡噶机场通航后,交通稍有缓解,但有时仍须长时间等机。
1966年后,部队陆续驻防甲朗米,环境和气候生活条件逐步改善。但由于长期的艰苦环境和野战生活,不少干部产生了厌倦情绪和离队思想。有的因身体有病,父母年迈写报告要求复员,有的因家庭拖累,孩子上学无助要求转业。当时上级要求部队要树立长期建藏,边疆为家的思想,为了解决干部安心部队,安心边疆的实际问题,师在兰州和临洮加强了家属队工作,少部分营团干部家属子女得到安置。但大部分干部仍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,特别是一些干部子女己到上学年龄,为了稳定部队,各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家属随军问题。
1974年6月,33团4名营级干部的家属,分别叫分别叫陈秀芳、付芝兰、王清萍、马由云。4位军嫂拖儿带女,一行十人,由家乡出发,经过28天长途跋涉,来到部队,進行了一次支援边疆,支持部队的实际体验。她们首先拿到部队批准来队的介绍信,然后用电信联系並确定到西安集中的时间地点,尔后由部队指定一名同期休假归队的战友,帮助统一购买到成都的火車票,负责带队並联系軍区驻川办事处第二招待所,解决住宿和安排進藏的車辆。在成都等了5天,因班車无望,成都几名休假的战友又联系到汽車2O团進藏送物资的車,之后几个战友又将这十名家属和小孩送到簇桥乗車。
四軍嫂都来自陕西关中农村,自幼很少出远门,这次跨省赴边疆探亲,若无坚强的意志和拥軍思想,很难想象她们是如何度过二十多天的车途劳顿。在交通困难的年代,即便是七尺男儿出行也困难重重,何况是半边天拖儿带女雪域行。
6月25日,四軍嫂经过一周的联系等待,总算坐上了進藏的軍車,車上装一层当坐垫的大米麻袋,每人带一个衣物小包袱和小提包,6个小孩中最大的5岁,最小的一岁半。她们一路颠簸,风尘仆仆,早出晚宿。相互照顾,帮困携幼,翻山越岭,忍饥受寒。每天上下车住兵站登记,借还被褥和招呼小孩吃住行。不仅要克服车途劳累的困难,还要战胜高原反应和自然災害带来的干扰。那时候川藏公路虽海拔较低,但崇山峻岭,沟壑纵横,著名的二郎山,雀儿山,理塘山,七十二拐是必经之地。时值雨季,到处是塌方和泥石流。一路上先后经历了三次较大风险,一是车队翻越二郎山时,遇到两次堵车和翻车事故。走过川藏线的战友都了解,那时公路全是沙土石结构,二郎山路段弯多路窄,山高沟深林密,有几处断崖上写着"老虎咀","鬼招手"。翻車事故时有发生,她们乘坐的车队行至二郎山半山腰时,因一辆車翻到沟里死伤各一人,车队仃车察看现场,分析原因,总结教训,進行抢救。当时一个家属看到此情受到惊吓,便产生恐惧情绪,之后几天情绪低落,寝食不安。路上走走仃仃,甚至提出返回,经相互开导,安慰,逐渐好转。第二次是車队翻越理塘山时,一个家属因血压稍高,产生高山反应,当时头晕呕吐,不醒人事,孩子小,又哭闹,车队又无医护人员,其他家属也无经验而束手无策。还是汽车部队战友们有经验,他们从其他车找了一个氧气袋,又把病号安排在驾驶室,就这样赶到下一站,第二天下山后有所好转。
第三次是車队行过然乌兵站时,前方因雨季山体滑坡,必须等半天路才能修通。四个家属带上孩子,扛上行囊,忍着饥渴,步行3公里,绕过滑坡山体,来到安全地带,尔后由扎木派車把他们接到兵站。第二天车队到扎木后休息两天,刚准备向通麦行進时,又传来前面路段因雨塌方桥被冲断,无奈之下又在扎木仃了三天。待路桥修通后才赶到通麦,从扎木到通麦1O0多公里,車在路上边走边仃,竟走了一整天。到通麦后经了解,到林芝途中要翻几座山,路上多处塌方和泥石流,必须边走边排除从山上滚落下的石头,不知转过几个弯,越过几座山,7月12日,四軍嫂一行10人,克服了种种困难,战胜無数风险,总算赶到了林芝,从林芝到甲朗米没有班车,她们又在兵站等了5天。7月18日,团卫生队的救护车去林芝送病号,才将她们接回卧龙台。从家乡到部队,一路上共走了28天,行程约4OOO公里。
这四名軍嫂,怀着一颗热爱部队,热爱祖国,支持边防的信念,不畏艰险,不顾长途劳累,冒着生命危险,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,面对高寒缺氧,山高谷深水险,少炊断路,人烟稀少的环境,她们毫不畏惧,吃苦耐劳来到部队。真是你献身祖国不怕流血汗,我孝敬父母任劳任怨。祖国的昌盛有你的贡献也有我的贡献,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。
军嫂本是半边天,雪域探亲不怕难。
万水千山似游玩,盼得边疆胜长安。
(注: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)
作者简介:
王志恒:陕西蒲城人,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。1961年入伍,在部队服役22年,历任班排长,干事,股长,政治处主任等职。参加过藏北平叛,中印反击战和中尼边界勘察定界,多次受奖评为五好战士。1982年转业到陕西农科院,后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,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。
作者:王志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