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岁小伙单独坐公交车因为害怕而晕倒,广场恐惧症该何去何从?

深圳留学生入户

18岁的戴军献给自己的“成人礼”是一场个人远行,可收拾好行李走出家门,望着不熟悉的街景,戴军有些恍惚。压下心中的不安,戴军背着行李上了公交车,可刚一上车,整个手心都开始冒汗,跟着眼前一黑、晕倒在地。

醒来后,戴军躺在医院病床上,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身体机能一切正常,导致他晕厥的原因可能患有“广场恐惧症”。后来经过详细心理诊断证实了这一猜测,戴军的确是患有严重的广场恐惧症。

广场恐惧症并非是在广场发作,任何觉得危险的场景都想逃离

广场恐惧症患者所恐惧的对象并非是单一性的广场地点,包括各种露天场所、陌生地方、大型购物中心、交通工具等地方,都会让患者觉得危险,无法逃离的陌生场景导致患者内心出现紧张与不安等症状。

英国艺术家雅克肯尼就是广场恐惧症患者,病情一度严重到让她无法步行到超市购物。足不出户的她,唯有靠着Google街景来旅游。当然这也非长久之计,雅克肯尼也透露自己在努力克服“心魔”,改变自己的生活。

诱发广场恐惧症有多重因素,大部分都是后天影响

正常人对于某些特定事物表现出恐惧心理是正常的表现,例如猛兽会吃人,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,因此人们惧怕猛兽,通过回避猛兽来避免生命受到伤害。这是人类祖祖辈辈所积累下来的生活常识,继而在人类大脑中形成了潜意识。然而广场恐惧症在心理学上被形容为严重且具有渗透力的焦虑,是一种非正常的惧怕症状。

广场恐惧症的成因有多重,例如患者个性敏感、依赖性强,对于陌生环境难以适应,感到惧怕,从而形成了过分反应;患者缺乏安全感,开放的环境让其察觉到危险,因而感到紧张害怕;患者的心理阴影,过去生活中曾在类似场景中发生不愉快事件,恐惧感存在患者的记忆体中,遇到类似的场景就勾起了连锁恐惧反应。一部分患者的广场恐惧症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,为了所谓的安全,患者基本上足不出户,切断了所有与外界环境的接触。

患者要敢于走出“舒适圈”,适应新环境

目前广场恐惧症的主要疗法是心理治疗,包括支持疗法、认知行为治疗。治疗过程患者的配合非常重要,因此刚开始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说明疾病的性质,引导患者说出内心里恐怖的场所或者是情景。找到患者内心的“症结”所在,纠正患者关于场景害怕的错误认知,引导患者鼓起勇气走出目前的非正常状态的“舒适圈”,重投社会生活,努力地适应新环境。

其次,医护人员可以采取暴露疗法,鼓励患者进入现场来进行暴露训练。场景的选择以患者的适应能力为准,从轻到重,反复训练,一直到患者对于陌生环境不再抗拒达到满意效果为止。

专家介绍:庞吉成

淄博市妇幼保健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

上一篇:

下一篇: